關于協會
1988~1998年,隨著世界產業結構大調整,亞洲“四小龍”紛紛在中國內地建離岸生產基地,深圳毗鄰香港成了這次轉移的重點。臺商集中來深圳投資辦皮革企業,港商在深擴大投資。
1991年,深圳市皮革鞋業商會(行業協會)成立,到1995年,其中港臺資和外資占總資本金的41.6%。在此階段,深圳皮革工業的產品進行了升級換代。
1988~1998年,深圳皮革工業形成了資金以港臺資和外資為主,產品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生產格局。據海關總署和深圳市海關統計資料, 1993至1998年深圳皮革工業連續六年排在全國皮革行業大、中城市的首位。
到1998年,深圳皮革工業已基本建成鞋類、皮具箱包、皮革服裝、原輔材料及皮制品部(配)件等產業要素基本齊全的完整體系。
1988~1998年,2000年商會更名為深圳市皮革行業協會。同年,深圳皮革工業出口總值達到19.96億美元,占全國皮革工業出口總值16.95%,占廣東省皮革工業出口總值的42.3%。
進入21世紀開始,鞋包、皮具與皮革工業都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。主要表現為:內銷品牌極具放量,外銷訂單繼續增長,粗放型加工生產逐步減弱,批發貿易型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的不斷涌現。以內資為主的企業不斷擴大行業占比優勢。
伴隨著2007年國內鞋履品牌“百麗集團”在香港聯交所的上市,鞋履及皮革行業進入到成長快車道。
2015年后,隨著深圳土地成本的不斷推高,人口紅利的不斷縮小,材料成本也在快速上漲,以及深圳市提出的產業結構優化、老舊工業區的騰籠換鳥,致使鞋包、皮具及皮革工業受到嚴重打擊。加之作為傳統制造業為導向的鞋包皮具行業,在面對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變化過程中,不能及時適應市場、適應消費變化,從而導致行業企業的經營發展面臨更多風險。
2015年開始,行業進入轉型調整期。產業鏈開始分化,生產外遷內移,供應鏈收縮,品牌升級發展開始加速,產業鏈頂層模式發展初現成效。如鞋包品牌聚集、渠道品牌聚集,以及制造品牌留守、科技企業進入傳統產業深耕等等,都預示著行業發展已經開始邁入數字化時尚產業。